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六十载科研积淀赋能师生科研新征程

作者:黄海瀛 赵亮        发布日期:2025-04-25   浏览次数:

——著名植物学家路安民研究员来校讲学

4月18日上午,86岁高龄的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路安民研究员,以六十余年深厚的科研积淀,为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带来题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与《植物系统学中的形态学问题》两场干货满满的学术报告。

1.jpg

路安民研究员是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学术探索的资深植物学专家,以其丰富经验与深刻见解,为在场师生赋能科研路。在《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报告中,路安民研究员系统阐述了科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与基本素养。他将科研工作凝练为五大关键要素:研究方向与课题选择是科研起点,他以枸杞分类错误引发经济损失的实例,生动诠释了精准界定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文献综述是科研训练 “必修课”,他鼓励青年师生通过梳理文献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实验技术是科研立身之本,回忆起丹麦求学经历,他强调扎实实验技能的必要性;中文写作是科研人员基本素养,直言 “中文写不通,英文更难写好”;哲学思维是科研的灵魂,唯有辩证思考才能攻克复杂难题。这些源自岁月沉淀的智慧,让在场青年科研人员如获至宝。

第二场《植物系统学中的形态学问题》报告里,路安民研究员深入剖析了形态学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四大层次与科学价值。他分享了自己基于长期实践筛选出的高价值的研究类群,剖析了分子与形态性状的“碰撞融合”,着重论述了花和被子植物起源与多样化研究的重要性,指明花发育进化遗传学和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等重要研究方向,并对国际主流的被子植物 APG 分子系统学提出批判性见解,号召中国学者保持独立思考,坚定学术自信与民族自信。

与会学生分享到“路老师六十多年的科研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他讲述的每个案例都让我对科研有了新的认识。枸杞鉴定错误的例子让我意识到,看似基础的工作,一旦疏忽,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以后我做研究一定要更加严谨细致。”报告结束后,路安民研究员与学院教师、研究生进行了进一步交流,耐心解答了与会师生在科研选题、实验技术难题等方面的困惑。

他以自己的科研生涯为蓝本,鼓励青年师生坚守科研初心,在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这场跨越年龄的学术对话,不仅是科研方法的传授,更是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路安民研究员以老党员、老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大家在科研道路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2.png

人物简介:

路安民,1939年生,陕西大荔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著名的植物分类学与系统进化植物学资深专家,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和被子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共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参与编著《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Flora of China等国家级植物志书。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被授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科学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科学院“杰出贡献教师”、中国植物学会“卓越功勋奖”等荣誉。

编辑:陈悦

审核: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