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星”研究生学术交流会举办

作者:邵禹华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4-07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在学生层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展示学院最新科研成果,近日,生命学院第一期“生命之星”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顺利举办。沈锡辉教授团队2018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生李书宇应邀作了题为“《Nature Communications》背后的故事”的学术交流分享。

交流会上,李书宇以细菌群体感应因子AI-2新型受体及信号转导途径研究为背景,介绍了沈锡辉教授团队关于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近况,他表示,Al-2可以通过PctA和TlpQ诱导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通过dCache-1结构域的双组分系统介导细菌生理生化活动,且能够感应Al-2的具有dCache-1结构域的蛋白存在于多种细菌和古细菌中,AI-2作为细菌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种间交流的通用语言,其dCACHE型新受体的发现极大扩展了人们对原核生物跨种属对话机制的认识。

李书宇指出,在课题开始前,要通过阅读文献、导师指导等对即将开展的课题有初步的认识与预期,特别要注重文章框架的搭建和内容上的构思;开展实验过程中,要随时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提高实验技术的成熟性及操作的规范性,亦可以有侧重的同步开展多个实验,提高实验效率。

科研工作固然重要,但身心健康才是基础,在分享科研生活的体悟后,李书宇特别强调科研与学习都是细水长流的坚持,心态一定要放平放稳,在科研学习之余,要学会丰富自身的业余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放松方式,关注身心健康,才能行稳致远。

学术汇报后,与会同学们就如何更高效的开展科研工作展开了交流讨论。2020级细胞生物学研究生许晓敬表示,师兄的分享不仅让我们认识了存在于细菌中的结构域与其特殊的互作关系,更让我们学到了在科研领域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科研,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初步探索课题、论证实验方案可行性、协调好各实验进度、时刻保持与人交流探讨的学习态度以及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均是我日后在科研工作中所要努力学习和坚持的,这次交流会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经过这次交流会的学习,我了解了开展科研工作的流程步骤以及如何做好科研工作,也感受到了生物领域研究的乐趣。”生物类2004班本科生蒋振听闻此次活动,也前来“蹭热闹”,他说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自己会将这次分享会中学习到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去,做会思考、有创新精神、有科研精神的大学生。希望能够有机会继续参加这样有益思考、有益学习生活的交流活动。

4b31c054e1344682a2d1efa7a1a40d59.jpg

分享会现场

李书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2018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生,导师沈锡辉教授。2020年 10月23 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古菌)通过一类功能多样的跨膜信号转导蛋白感知通用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实现异种细胞间对话的新机制。生命学院张磊副教授和博士生李书宇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沈锡辉教授、罗招庆教授(美国普渡大学)和张磊副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此外,武汉大学范成鹏副教授也参与了本论文的部分研究。

编辑:邵禹华

终审: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