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生物质能源技术创新分论坛圆满举行

作者:崔慧颖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19 浏览次数:

9月15日下午,以“农业‘双碳’:创新·增效·减排”为主题的第十六届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在我校开幕。9月16日,来自荷兰、美国、奥地利和中国等国家的11位专家学者围绕“生物质作物与循环农业”和“生物燃料、生物基产品及生物炼制”等议题进行了报告与讨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等相关学院师生在北校区理科楼D201听取了报告并参与了讨论。

开幕式上,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存教授致辞,介绍了此次会议,对受邀演讲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对线上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内外同行表示热烈欢迎,指出在国家出台“双碳”战略、颁布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设置“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等大背景下,本次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我院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生命科学学院王存教授致欢迎辞

16日上午的会议议题有关生物质作物与循环农业。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刘艳梅博士报告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物质经济发展的大数据建模分析,包括生物质作物种植的边际土地分布、产量潜力以及生态环境功能与经济效益等,揭示了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循环生物经济的良好前景和潜力,不仅有助于落实退耕还草、减少碳排放、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也有利于实现本地区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青岛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周功克老师报告了生物质作物芒草的耐盐碱优良品种选育成果,展望了生物质作物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山东农业大学特聘教授陈翠霞老师报告了抗逆性强的生物质作物五节芒的参考基因组及其演化历程,为抗逆生物质作物的分子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北京农林科学院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侯新村副研究员介绍了该中心草本生物质作物的育种、种植和推广工作成果与进展。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WendyYang副教授报告了生物质作物种植过程减少氮肥施用、提高生物质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科研成果。宁波大学葛体达教授介绍了作物与根际微生物互作促进土壤固碳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为提高作物的固碳减排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16号下午的议题有关生物燃料、生物基产品及生物炼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生物质能研究中心陈少林教授从综合分析角度解析了植物生物质主要成分纤维素的生物合成调控机制以及纤维素的微生物酶解机制,强调交叉学科基础研究对于推动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奥地利维也纳大学MonikaSchmoll教授介绍了工业真菌里氏木霉VIII亚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GPCR)调控纤维素酶生产以及真菌与植物互作识别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磊教授介绍了作物内生微生物组抗旱细菌的分离与相关机制研究进展。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方浩教授报告了里氏木霉与酵母菌混合发酵产高附加值化学品D-葡萄糖酸的生物精炼技术研究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姚义清教授课题组郭晓慧博士报告了课题组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技术提高厌氧发酵产气效率等研究项目的进展与成果。

编辑:黄海瀛

终审:王    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