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技术与RNA语言解码结合,生物信息学不再是单纯的数据处理,而是真正成为解读生命密码的‘翻译官’。”“基础理论学习不仅是记住结论,更要思考如何用新技术手段去验证和拓展这些认知。”与会学生分享道。
4月11日,我校青年校友、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博士后研究员,人类前沿科学计划(HFSP)学者于昊澎博士为学院师生做学术交流。讲座以“AI驱动的大语言模型技术解码RNA语言”为题,与学院师生共话科研初心与母校情怀。
于昊澎博士结合在生物信息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前沿探索,系统阐述了大语言模型(LLM)在解析 RNA 序列与结构功能中的创新应用。于昊澎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训练DNA/RNA大语言模型并解析DNA/RNA功能性顺式作用元件、采用全基因组体内RNA结构库数据解析RNA结构在转录后调控的功能、开发生物学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AI对话模型三方面展开交流。“生物学本质上是一门‘语言科学’,DNA/RNA 序列如同生命的‘字母表’,而AI技术正是破译这些‘密码’的关键钥匙。”于昊澎博士的报告将抽象的算法模型与具体的生物学问题有机结合,既展现了技术创新的力量,也凸显了基础研究服务于生命科学重大问题的使命。
作为学院毕业的青年校友,于昊澎博士的分享充满了对母校和母院的感恩之情。“在西农的时光,教会我最重要的是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坚持解决问题的决心。”于昊澎鼓励学弟学妹们打破学科壁垒,主动拥抱数据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
未来,学院将继续通过 “青年学者论坛”“学术下午茶” 等形式,搭建更多元化的交流平台,让优秀青年学者的科研经验与成长故事转化为在校学生的 “成长养分”。
编辑:陈悦
审核:王存